六一儿童节,是孩子们的节日。于是,在学校、在家庭,大家都在忙碌着为孩子买礼物、玩游戏、搞活动、做节目,一派热闹气象。然而,孩子真的是最需要关照的人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
下午心理沙龙时值六一儿童节前夕。活动的主题是:夫妻关系中,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时刻分享。
伙伴A:感觉最幸福的时刻是我洗完脚后,他帮我修脚。那种像小女孩一样被照顾的感觉,好温暖。
伙伴B:有次我生病了,他二话没说,就帮我做好了饭,叫我起床吃饭。那感觉好幸福。
伙伴C:有次我在外面玩到很晚,心想回家一定会挨批。没想到他却意外地关心我有没有吃饭,在外面冷不。我就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,即内疚又好感动。
伙伴D:当孩子跟我顶嘴的时候,他会站在我的一边。帮助我说话。这时我会感觉特被保护。
伙伴E:回到家里,她做好了饭菜。吃上可口的食物,就觉得特别幸福。
伙伴F:跟他一起看电视节目,陪孩子一起玩,是我最开心的时刻。
等等。
分享着分享着,一条鲜明的主线呈现出来了。原来,虽然已经成年、进入到了婚姻中、为人父母,但是,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“内在小孩”,都有一些未被满足的渴望。而这些渴望,正是童年时期,未被满足的愿望,被无意识地带进了婚姻当中。我们无意识地反婚姻中的另一半当作“理想化的父母”,下意识地认为,对方可以无条件地了解自己的需求,满足自己的渴望。当自己的另一半恰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时,就会感觉特别幸福。
伙伴G:生日那天,我满心希望他主动给我买回那条我心仪已久的项链。可是等到晚上也没有任何消息,他竟然毫无知觉,我大怒。后来,两个人虽然又上街买了项链,可我半点兴致也没有了。
是的,当我们无意识的渴望被满足时,我们就会觉得很幸福。就觉得找到了最合适的人。但是,当我们没有被满足时,我们是何等地失望和愤怒。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何等的不幸:我怎么就瞎了眼,找了这样的一个人?!
其实,夫妻关系中所有的冲突,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两个“内在小孩”要求被照料的矛盾。
成年人,跟自己的冲突呢?本质几乎也可以归结为内在小孩的被照顾。
只是,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,不了解自己的渴望。所以就谈不上照顾它了。
在关系中,哪怕是亲子关系中,由于忽略自己的渴望,会导致怎样的状况呢?一位妈妈抱怨说天天为儿子做饭洗衣什么家务都包揽了,儿子却不懂得感恩。其实,在妈妈过度照顾儿子生活的同时,投射的是自己未被照料的愿望。抱怨儿子不懂感恩,同样是自己做出牺牲而得不到关爱的失落。
所以,最需要被关照的人,是已经成年,却未被满足渴望的“内在小孩”。不管是不是儿童节。
那么,儿童节,在喧嚣的热闹背后,谁是最被忽略的人?谁是最需要关照的人呢?
邀请伙伴完成一个作业:发现自己对另一半的需要是什么?有哪些期待希望对方满足自己?有哪些渴望希望得到实现?
之后,以什么方式来照顾并满足自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