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题 《虎妈猫爸》的社会心理学分析
就0—8岁的孩子,用词教养比教育更贴切。如何教养,这本是每个父母或养育者需要看清,但却从来被忽视的问题。我们透过《虎妈猫爸》折射出的以下方面隐喻,来看看中国家庭充斥的和缺位的形形角色,以及社会心理学意义。
⑴中国式的母亲隐喻
在夫妻关系中,我们常听到的是母老虎,而非公某某;在亲子关系中,亦常听到的是老虎妈,而非老虎爸(狼爸是极少)。这是否在说,老虎是中国式的母亲象征?如果影视作品是生活的再现,那么正热播的《虎妈猫爸》仿佛在证明这一象征。
不言自明,把母亲比喻老虎,是企图表达她身上的杀伤力。老虎还有人类文化的图腾象征,这就隐喻了母亲具有“图腾”性:敬畏,可望不可即。这样的图腾性,在亲密关系中,无论作为母亲,还是妻子,她都会令身边人望而生畏。
女性的虎威,在职场可叱咤风云,在亲密关系可杀伤感情。这因为,职场讲究理性与力量,亲密关系讲究情感与温柔。
老虎式的母亲,或说母亲老虎式的对人态度与方式,在夫妻关系上,其感情交流是压迫、扼杀性的;在亲子关系上,其教养是控制、或吞噬性。也就是,对情感动物的人来说,母虎式的爱,是具有破坏性的,是一种剥夺、控制式的爱。
常听到女强人女汉子的称呼,这不过是虎母的现代叫法,女性中,她们大多是事业成功婚姻失败、或属于职场干练家庭失能的一拨人。最简单的原因,是她们无意识的习惯把“虎威”带进亲密关系,而脆弱的情感亲密关系势必面临——或明或暗的多种危险。
《虎妈猫爸》中的毕胜男,是这一现象的范列。从她身上,可清晰看到“虎妈”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,以及角色后面的动力。
先从名字看,毕胜男(包括弟弟比然)就透示出一股浓烈的虎味,顺着这股味,你自然会联想到:勇者--势必获胜、必然成功、必须胜过男人的成功。
当然,这是毕胜男父亲的自我理想投射。他也的确按这个理想,培育出了卓越,至少在成绩、职场能力方面胜过男人的女儿——毕胜男。只是父亲不会意识到,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女儿真实自我(如快乐童年、女性柔美、情感幸福)为代价的。
再从心理学角度看,毕胜男像一个性别身份颠倒的虎妈,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父亲角色。现实的亲密关系里,她跟罗素的关系是强弱不均,暗喻了母亲跟儿子似的亲子关系;她跟孩子实际的亲子关系,则是典型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。那么,虎妈毕胜男一家,几乎是多重亲子关系的三角关系。如果再把毕胜男的原生家庭,和她的婆婆家加进来,不知他们有多少重叠的亲子关系。你说这个家的“养育”不乱才怪,自然,我们也就理解了被养育者的抑郁爆发,理解了作为子女的毕胜男、毕然、罗素、罗丹他们的神经质、偏执、强迫性求胜。
奇怪的亲密关系,映射了我们中国家庭毫无边界的特色结构,家家户户都是把上辈的未尽夙愿寄托给下一代,也都是围绕着儿女而生活的。
毕胜男的亲子关系的后面,活脱脱再现了她跟父亲的关系:控制被控制。只不过她女儿茜茜成为了她过去的她,她成为了她过去的父亲。
我们的生命中,有些关系模式(特别是控制性和粘连性亲子关系)是撼动不了,因为它已稳固到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即便它令人纠结痛苦,但它的存在,已能使自己感觉安全和有价值。父母若一直活在儿女的世界,当孩子要离开家庭,或孩子不需要母亲时,母亲会倍感自己不重要、没价值,甚至罹患躁郁症。大多数虎妈就是这类型,她们毫无边界的侵入角色,粘连起多重的亲密关系。
毕胜男,还隐喻了中国式母亲——无所不能的英雄情结,分别表现在拯救他人,牺牲自己,控制儿女。你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,中国式的母亲尤其是虎威母亲,其性格结构里有三个角色:救助者,受难者,迫害者。
因此可说,中国式的母亲是天底下最辛苦、最没自我、最可怜的伟大母亲。
⑵中国式的父亲隐喻
《虎妈猫爸》明确将父亲以“猫”象征。很难揣度编导对此象征的真意,但从剧情看出,对猫爸形象的描写其正面远大于负面。
猫的一般象征有慵懒、弱小、机智、敏捷;特殊象征,是根据特定情境也因人而异。该剧用猫爸对应虎妈,其含义自然指男处“弱势”。事实也是,中国家庭是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女强男弱,或者阴盛阳衰之现象。
不知何时开始,一个极度“重男轻女”的中国颠覆着这一传统。或许正是这一传统,才导致了今天的中国胜出老虎式母亲、耙耳朵父亲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。
也或许,猫象征的那份软弱是我们的误读。中国式父亲所表现的耙耳朵,其真实动机完全可能是对虎妈的谦让与包容。因为,他们觉得母亲为孩子牺牲了一切,很了不起;也可能因为,他们懒得跟得理不饶人,俗称强势女人“一般见识”。更正性地看,中国家庭也越来越多的暖男出现,他们身上兼具慈爱与力量,与极少的狼爸--杜子峰形成反差。
感觉,中国式的父亲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。无论他是父亲的儿子,还是儿女的父亲,是在外闯荡事业,还是尽家庭责任,比起母亲,他们才是有更多难做的难言之苦。
也不知是否出于这个原因,才有了教养问题的一种现状:(上下辈)母亲统管教养,(上下辈)父亲缺位,或退居次位。然而,每个男女的个性结构,都存在男性女性两种基本特质。所以父亲和父亲象征的力量对儿童的性格成长,犹如植物需要风霜雨水的重要,若缺失,则易导致孩子个性的敏感脆弱,或偏执。
《虎妈猫爸》中的父亲,对孩子是起不到较好认同与榜样作用。如罗素和罗素父亲,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是受制于虎妈的意志,是看虎妈脸色的。虽然猫爸们的教育理念、风格更适合孩子心理需求,但无权实施,比如罗素令孩子写两本日记等虚假作为,可说是大权在握的虎妈专横所迫。剧中很多细节,折射了中国父亲在家庭教养中的缺位、错位,那是万般无奈的选择。
⑶中国式教育,说法做法是分裂的
《虎妈猫爸》的社会心理学意义,还在于它浓墨重彩的映射了中国教育的许多乱象,这是否能引起国人对教育的反省与改革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我们应反思一个问题:关于教子育人,我们为何“明知什么该扬什么该弃,却只能反其道而行之”的强迫性重复?
电视剧以茜茜的儿童抑郁症,以毕胜男的强迫个性(感受不快乐)和毕然的无能,而对虎妈猫爸家庭的教养、教育模式是予否定的。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,什么是好的养育,该剧似乎给出了明确呈现,结局也是大好。可我们知道,那是剧情所需。该剧的勇气在于,它在更多时间(拷贝)里反应了教育界的真相与怪状:说一套做一套;家庭教养也跟着怪:知道快乐的心智养育但就是做不到。
比如,我有一来访者,她说她是为孩子活着的,为了6岁儿子的前途,本来不很富裕的他们,住进了高档小区,报了富贵学校,本来她不情愿给孩子上补习班,但她不想输给小区的大人和孩子,便给儿子报了6个课外班。似乎,我们都知道:你生命的过去被告知了什么,被经验了什么,它将是伴随你今后行为风格的影子舵手。我们也同意:性格决定命运,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养育,而非学习成绩和那些疯狂的课外辅导班。我们亦懂得:“聪明的家长总是跟在孩子身后,糊涂的家长总是堵在孩子的前面”。。。可是,明白这些道理的家长,总有另番道理“有啥法,胳膊拗得过大腿吗”,这为何?
比如,教育界吼了十几年的对中小学生“减负”重视素质教育,实际上呢?诸如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“引荐新教育理念--培养爱的能力、生活能力、适应能力”之道理,结果又怎样呢?似乎每个做教育的人都会说“我们也无能为力”,每个教师会感叹“我们也不容易啊”。为什么我们要说一套做一套呢?
借该剧的经典台词“别试图叫醒在装睡的人”,比较能隐喻中国教育、家庭教养的诸多怪象的动机。
其实这怪象背后,是我们的文化土壤有太深的固步自封、唯利是图、阳奉阴违的劣根,太稀缺诚实、公正、信仰、爱等元素。
在一个规则还没建立好的国度,人们只会哀叹——没办法,现实是残酷的!
可我们还是想说,即便如此,做家长的若真为了孩子,就应该正视: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,但改变家庭养育模式我们是可以自主的。因为你很清楚,真正的爱孩子,是舍得放手孩子,才能在孩子儿童期完成或形成独立的——爱的能力、探索与创造力,开放的心、弹性化的个性。
也因为你无法回避,决定人一生的前6年成长,主要是靠家庭供给:有依恋更有分离的养育模式。《虎妈猫爸》反应了,中国父母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,是粘连性的关系,甚至几代父母去控制粘连一个孩子。简单说,分离就是:在孩子三岁开始,母亲要逐一与孩子分离,增进父亲跟孩子的情感交流;双亲对孩子的学习、生活各方面逐一做到信任地放手。我们真希望,是由这样的真爱在主导这个家、主导这个家的养育。
实现这一希望,要看我们的抚养人,能否首先敢于改变自己:隔代父母敢于退出对儿女的干预、对孙辈的管教行列;母亲敢于收回对孩子包揽的手、敢于与孩子分离;抚养者们敢于脱掉虚荣的外衣,不与人攀比,不随波逐流。作为教养者,你敢吗?